>百科大全> 列表
袁花与太平军的故事
时间:2025-04-09 02:28:50
答案

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江南水灾,下一年又旱灾,斗米千贯,百姓以树皮草根充饥。“饿死不如犯法”,就酿成了农民造反,这就是洪秀全的“金田起义”(太平天国)。起义军大旗一举,全国响应。

太平军在袁花活动时间起于咸丰十年(1860)七月十七日,于同治元年(1862)七月廿四日撤出,前后两年。

太平军在袁花一带驻军的首领是马绍德。他在袁花镇遭到官兵的抵抗和地方民团的不断骚扰,很不安稳,想把总部迁到一个相对安稳的地方。于是,看中谈桥西北边一个叫三官墩的地方。三官墩四面环水,西边仅一条路可通。

三官墩如同一个湖心墩,墩上有两座规模较大的建筑群,一座叫三官墩庙,另一座叫安化王祠。两座建筑紧靠一起,驻扎千巴人的军队不在话下,可省不少的驻军费用。于是,马绍德决定将部分军队驻扎在三官墩,又在三官墩西边择地搭建军营,作为指挥部,当时称老营。

马绍德要想长期驻军,就必须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,就在四周村庄贴出安民告示,公布军队内部三条杀令,即:进百姓家骚扰者杀;对百姓敲诈勒索者杀;强奸、侮辱妇女者杀。所以,四周百姓很安定,都讲长毛(太平军)好。

由于太平军内部分裂,又遭官方重兵围剿,很快失势。到同治元年(1862)春,老营只驻扎少量军队。

那年农历七月廿四日,从嘉兴方向来一支官兵攻打老营,双方展开血战。由于太平军得不到援军,越战越少,不得不放弃老营,向西逃跑。他们在西边一株参天古树下,那个叫西牌楼的村庄,又落入官兵重围。太平军这时仅剩24名,还有部分负伤,见牌楼边有一富户,四周筑有坚固的围墙,就进入死守。官兵将这座房子团团围住,几次攻打,由于房子坚固,都无法攻入。天已傍晚,官兵最后在四周堆起柴草,采用火攻,将这座大民宅焚毁,把太平军烧死在内。

这件事已过去150多年,西牌楼这个村庄的农家沿袭了一个习俗:凡是逢年过节,都在供桌上放24只酒盅,以祭奠24位太平军。凡有人病痛,夜晚都要到那废墟上摆24只盅,洒上酒、烧些纸钱,以求太平军保佑。

推荐
© 2025 还好知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