苜蓿生芽的典故源于唐朝,薛令之因为官卑俸薄,生活十分清苦。他曾亲手种植的苜蓿,因被人盗割而无法收获,只能以苜蓿为食。为了解决经济困难,他不得不用焯水后的苜蓿盘做菜。然而尽管这样的菜肴鲜嫩,但长久以此作为主食并不可口。因此,“苜蓿盘”一词便被用来形象地描绘了官员们清贫的生活。
另一方面,苜蓿本身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植物,被誉为“食物之父”。这种豆科植物根部能深入土壤一百呎深度吸收养分与矿物质,使得它的营养成分远高于其他豆类。苜蓿芽所含蛋白质是小麦的1.5倍,并含有矿物质(钙、镁、钾、铁、磷)、微量元素(硒、锌)、维生素(A、B 群、C、D、E、K )、烟碱酸、泛酸、叶绿素及多种酵素等。在欧美等国家,苜蓿芽非常受欢迎,人们会将其加入色拉中食用,或用于制作三明治等料理。